新闻动态
     
    李建奇:实施“四驱动五融合”,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
    2022-06-22 10:44 李建奇  审核人:   (点击:)

    微信图片_20220619125142.png

    湖南文理学院毕业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现场。

    当前,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。作为地方院校,面向新型工业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,在应用特色培育中如何寻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径,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,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。

    近年来,笔者所在团队在“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创新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”等项目支撑下,开展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“四驱动五融合”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。经过8年的教育教学实践,探索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。

    “四驱动”,即以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产出导向,实施“以学科交叉融合驱动课程重构,以建构主义理论驱动教学过程优化,以校企深度合作驱动实践平台建设,以四方多元参与驱动教学评价改革”的四驱动教学模式改革,培育电气信息领域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。“五融合”教学范式,即学校行业企业教师队伍融合,“新原理、新方法和新技术”与教学内容融合,理论递进推演与工程需求反演的课堂设计融合,线上线下、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融合,课内课外、校内校外的教学时空融合,破解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难题。

    实施“四驱动五融合”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:

    以产出为导向,持续、闭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。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,面向新基建,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。突出立德树人,强化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交叉融合,增设跨学科院选课程。通过调结构、压学分、提供多种课堂形态等方式,以学生为中心,形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框架。

    创新课程思政,打造“五维育人、三层递进”教学模式。一是“故事育人”,结合专业课程背景,通过故事引导学生;二是“示范育人”,发挥名师“大先生”示范作用;三是“环境育人”,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场馆和实验室;四是“基地育人”,利用好校外德育基地和行业企业红色资源;五是“爱心育人”,形成温暖关爱学生的帮扶机制。形成“德育环境场”,实现学生的“知识递进、能力递进、认同递进”。

    校企深度联动,重构三层递阶实践教学平台。构建“基础能力-工程应用能力-综合创新能力”三层递阶式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平台。一是依托双万计划建设,以AR/VR技术强化沉浸情景感,增强基础训练,提升学习热情;二是开展省级大学生创客中心建设,改造了1000余平方米校内创新创业空间,建成320个训练工位全天候开放,并与7家规模企业共建近9000平方米校外基地,投入300余万元购置仪器设备,配备专职指导教师;三是将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,吸引学生参与科学研究,解决复杂前沿工程问题。

    面向新基建需求,全面开展“三新”进课堂。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,课程内容注意抓住一条主线(引入问题-建模求解-实际应用),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真正学得深、吃得透。比如新基建中新型用电设备设施与电机及拖动课程融合拓展,将新技术案例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。

    地方高校要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,从自身实际办学条件与现状出发,厘清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,明确发展方向、发展目标、办学优势及办学特色,适时抓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,乘势而上,为推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及社会进步贡献力量。

    (本文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,省委党校中青一班学员)

    关闭窗口